其三,远利而非近利。中国人看重的不是急功近利,而是长远的利益。这里通过正反两个例
子来说明这点。《论语》中孔子先后四次提到管仲。其中,一次批评他不知礼(管氏而知礼,孰
不知礼?),三次赞扬他。一次称他是“惠人也”(给予人恩惠的人)。其余两次赞扬管仲是仁
者 (如其仁!如其仁!)。既然管仲不知礼(克己复礼为仁),又没有随他的主人公子纠殉道,
反而跟随了公子纠的对手,即后来的齐桓公,为什么孔子还说管仲是仁者呢?这是因为管仲匡正
了天下,使人民到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至今还会处于披头散发,衣襟左
开的野蛮落后时代(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
矣。)另一个例子是记载在《吕氏春秋》中,子贡赎人的故事。鲁国有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
外国见到沦落为奴隶的同胞,将其赎回,就可以得到补偿和奖励。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
却不向国家领取奖励。孔子不仅没有表扬他,反而批评他说:“子贡,你错了!圣人做事,可移
风易俗,授之于民,而不仅仅是为了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
补偿金,对你无所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由以上两
个例子可知,孔子看重的是长远的利益,天下百姓的利益。注意,西方一些有远见的商人,也会
牺牲一些小利和近利,为了取得长远利益。不同的是,他们所考虑的长远利益还是自己的私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乐’
享乐主义,又称为伊壁鸠鲁主义,是西方文化的特征之一。享乐主义者认为享乐是人类最重
要的追求。追求快乐是所有人都希望的,但是怎样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呢?现在大多数人所追
求的是肉体的快乐和情欲的满足。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节制和俭朴的生活,反对姿情纵欲、铺张浪费、挥霍享乐。‘俭’被列在
儒家的五种贤德(温、良、恭、俭、让)和道家的三宝(慈、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注意,

俭的本义是指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对自己加以约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讲到“俭以养德”。言
下之意就是纵情享乐会败德。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是清心寡欲、知足长乐的生活。孟子曾讲到“养心莫善于寡欲”。老子
在《道德经》中也提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佛家讲究的是六根清净。六根是指人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根
即功能的意思。为什么要六根清净呢?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解答:五色令人目盲(对应的
是眼根),五音令人耳聋(耳根),五味令人口爽(舌根和鼻根),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
之货令人行妨(身根和意根)。诸葛亮在《诫子书》所讲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也是相同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也反对极端的
苦行。儒家和道家都提倡‘少私寡欲’,而不是无欲。佛家讲的是中道。佛陀当年就是因为放弃
苦行,走中道才得以大彻大悟的。
当然中国人也很注重‘乐’。就《论语》来看,‘说’(通悦)和‘乐’出现过许多次。比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同的是,孔子所说的‘乐’是不受外界物质环
境影响的,由内而外的,是因闻道、学道和悟道而发自内心的大乐。
孟子也曾讲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
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乐,但是称
霸天下却不在其中。第一种乐是,父母健在,兄弟平安。第二,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第三,
能够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之。可见这三种乐没有一个是为了满足自己肉体和情欲的乐。这
三种乐分别源自于孝悌之心、道德和良心、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心。

此外,中国人的心量极大,常以天下人的心为己心,常以天下人的乐为己乐。例如《道德经》
中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孟子曾讲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的那句千古名言:“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源于孟子的这句话。这里以《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的一
段对话再加以说明。
孟子得知齐宣王爱听音乐,就问齐宣王:“一人独享音乐的乐趣和与大家分享音乐的乐趣,
哪个更快乐?” 齐王答道:“当然是和大家一同分享更快乐。”孟子又问:“与少数人同乐和
与大众同乐,哪个更快乐?” 齐王答道:“当然是与大众同乐更快乐。” 孟子说:“如果大王
在此奏乐,而百姓却皱眉诉苦:‘大王如此喜欢音乐,为何让我们妻离子散,背井离乡呢?’如
果大王在围猎,而百姓却皱眉诉苦:‘大王如此喜欢打猎,为何让我们妻离子散,背井离乡呢?’
这不是因为别的,只因大王不能与百姓分享快乐。如果大王在此奏乐,百姓欣喜而相告:‘大王
一定身体安康,要不怎能奏乐呢?’如果大王在围猎,百姓欣喜而相告:‘大王一定身体安康,
要不怎能狩猎呢?’这不是因为别的,只因大王能与民同乐。今天大王若能与民同乐,则必能统
领天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和‘自由’
自由主义在西方很流行。这里所指的是文化上的自由主义,不是政治和经济上的自由主义。
它所注重的是个人在行为、言论、思想和道德上的自主权力。这体现在比如:性自由、信仰自由、
言论自由、认知自由等。简而言之,只要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说
自己想说的话。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和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这样的自由主义对个人和社会的危
害极大。正如《圣经》中所讲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并不反对人们对性和饮食的欲望。《礼记》有云:“男女饮食,人之
大欲存焉。”但是儒家强调的是要“发乎于情,而止乎礼”。中国是‘礼义之邦’,最讲究礼了。
礼的意义很深广。从行为层面上讲,礼是对我们言谈举止的指导和约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规
矩’。儒家的礼和佛家的戒很相似。颜回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先概括地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然后孔子说,真正把‘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所以,礼在儒家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孔子曾对他儿子讲过:“不学礼,无以立”。
而且如果没有礼,好的品德(如恭敬、谨慎、勇敢、直率)也会变成缺点。孔子在《论语》中讲
过:“恭而无礼则劳(烦恼不安),慎而无礼则葸(畏缩、拘谨),勇而无礼则乱(违法作乱),
直而无礼则绞(说话尖刻、伤人)”。由此可见,依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每个人的言谈举止
都应该有礼有节,不是随意妄为的。
拿言语来说,现在大家都提倡言论自由。只要不违法,什么都可以说。这和中国人的传统是
不同的。中国人对说话是很谨慎的(敏于事而慎于言)。要说就要说到点子上(夫人不言,言必
有中)。佛家的十善业(即十种根本的善行)中就有四条是和言语相关的:不妄语(说话诚实)、
不两舌(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不恶口(不恶语伤人)、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讲轻浮无
礼,戏弄人的话)。古人云:“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的作用和影响是很大的。尤其在科
技发达的当今,传播言语的途径越来越多,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如何说对自己和他人都
有益处的话,在当今这个时代尤为重要!
再拿着装来说,美国人穿着向来是很随意,也很开放的,尤其是在非正式的场合。而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对服装的样式和穿戴都有许多规定和讲究。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之一是含蓄内敛、
端庄稳重、藏而不露。《周易》中有句很值得我们思考的话:“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意思是
没有把自己的财物收藏保管好,就等于叫人来偷。将自己打扮的过于妖艳性感,使别人生起淫欲

的念头,就等于引诱人来调戏自己。在西方社会,和性相关的犯罪率很高。这和“冶容诲淫”是
很有关系的。
其实中国人也很向往自由。孔子的“七十而从心所欲”就是中国人所推崇的真正的自由。但
是我们不要忘了“从心所欲”的前提是“不逾矩”。它的基础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道家也提倡自由。道家的自由是指不受自身物欲捆
绑的自由,是清净无为的自由,是万物齐一,天人合一的自由。佛家称真正的大自由为涅盘。涅
盘不是灭亡,而是真正的解脱和自由。
老祖宗的智慧
中国人是很有智慧的。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知道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性。这里
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我们的老祖宗是如何传承和发扬自家文化的。
其一,文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要把传统文化和思想完好地保存
下来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载体。而中国地域广阔,语言体系复杂且多变。所以我们的祖先发明了
文言,使之于口语区分开,用来记载传统文化和思想。几千年以来,文言的变化不大,所以后人
能较为容易地阅读古籍经典。此外,文言是最好的书面语言之一。文言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微言
大义。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思想的要旨。
其二,我们的祖先对典籍的保存、整理和归纳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孔子可以说是其中的
王者。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有五千年而孔子生活在距今两千五百年前左右。孔子在当时不
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且对传统文化和典籍的整理、归纳和承上启下作出了极大的贡
献。除此以外,中国历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的对典籍和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归纳。第一次是在唐
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命魏征、虞世南和褚遂良等人从一万四千多部,近九万卷古籍中,挑

默认图片
abc小助手
文章: 329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