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坦顿岛(Staten Island)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与文化资源 ——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始建于1830年、由退休海员疗养中心发展而来的史纳格港口文化中心(Snug Harbor),里面还有一座著名的中式园林“寄兴园”(The New York Chinese Scholar’s Garden)。
这座由史丹顿岛植物园、纽约市政府、中国中外园林建设公司和众多华人华侨在1997-1998年集资兴建的中式园林,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奇迹。当初园林的材料都是在苏州预先设计制造,然后运来纽约,并由来自苏州的40多位能工巧匠在仅仅半年多的时间里精心打造而成。游客身处园中,会产生完全置身于苏州园林的幻觉,难以想象这里是半个地球之外的纽约。

位于纽约市南端的史坦顿岛(Staten Island,亦称“史丹顿岛”)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以及曾经作为垃圾填埋场等缘故默默无闻,然而宽敞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相对较好的治安却令它在过去10年里成为纽约市五大区中华裔居民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区。
不过,尽管不少华裔民众看好史岛可与外州相媲美的舒适环境、相对较低的房价、房租以及学区好,岛内目前仍尚未形成较为集中的华人聚居区。因为不谙英文的华裔居民在岛内生活较为不便,区内的中国文化传统亟待发扬光大。与此同时,昂贵的交通费用也令不少有意移居岛内的民众望而却步。
令人欣慰的是,情况正在起变化,在岛内初创的两大华人社团以及相关民选官员等的共同努力下,岛内华裔民众的社区凝聚力以及文化、交通等各方面的情况都有了新的改观。
●交通不便
亚美联盟根据2010年最新人口普查结果指出,史岛在2010年区内华裔居民人口超过1.5万人,比10年前增长了76%,位处全市五大区之首。
尽管如此,由于自身的诸多条件限制,该岛依然是一块未被充分开发的“处女地”。
在这些限制因素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交通不便。
史岛与纽约市其他区仅有维拉桑诺大桥(Verrazano-Narrows Bridge)以及史岛
渡轮(Staten Island Ferry)两条路径分别从桥梁与布碌仑南区及从水路与曼哈顿南端相连,岛民进出该岛交通极为不便。
史岛交通不便一直深受岛内民众以及过往人士诟病,这不仅是因为连接岛内外交通道路极少,而且这些道路交通负荷沉重,经常造成拥堵现象。与此同时,进出史岛的两大交通路径中,较为便捷的维拉桑诺大桥实行岛外车辆13元、岛内车辆也需高达6元左右的纽约全境最高过桥收费,令不少驾车人士大呼吃不消。
通过对几位在布碌仑工作的岛内华裔通勤居民的采访,记者发现驾车的岛内工薪人士有一笔明帐:以每周22个工作日计算,其过桥费支出近130元;每天往返上班路上耗费汽油至少1至2加仑;再加上每月汽车保险100余元,以及汽车维护、维修等费用,每个月仅汽车这一交通工具单项支出就高达400元以上。
非驾车居民的交通支出相对外区亦不见少,而且岛内居民的出行麻烦不少。由于岛内相当部分居民都在岛外的曼哈顿、布碌仑等地上班,他们可选择辗转搭乘渡轮或搭乘快巴才得以直接离岛,而搭乘快巴相对更为便捷。
家住史岛学院附近的王女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记者讲述了两者的区别:如果选择搭乘快巴前往曼哈顿上班,固然可以直达目的地,非常方便,但快巴周票费用高达50元,一个月下来平均4周加两天,折总费用高达215元,系普通公交月票的2倍左右;如果选择搭乘其他交通工具,费用固然便宜,却需搭乘本地巴士耗费近40分钟前往渡轮码头
,然后等候搭乘免费渡轮离岛前往曼哈顿,之后再从曼哈顿南岸转车前往目的地,每天上班来回至少额外花费2至4小时,“非常折腾”。
王女士特别指出,史岛内部的公共交通亦不便利,两个距离本不十分遥远的地方却要反复候车、转车才能到达,有时甚至比走路还要耗时长久。王女士认为,岛内居民如果真正想要舒适便利的生活必须有车,否则将因交通而耽误大量时间。
史岛交通不便的问题引起了民选官员的重视。大都会运输署MTA曾因应民众需求开设了连接布碌仑湾脊地区至史岛学院正门的S93本地巴士。由于位于湾脊85街交4大道的巴士站靠近地铁,这一费用低廉的本地巴士一度成为岛内居民离岛外出的重要交通工具,MTA也一度增加了这一巴士的班次。然而该巴士史岛终点站却选择在史岛学院正门外
交通情况极为复杂的马路对面,导致不少学院师生乘客不仅要冒险横过马路,而且还要因为该站距离教学区过远而必须额外花费大量步行时间,引发民怨。
师生们于是纷纷向布碌仑湾脊地区的纽约州参议员高顿投诉这一情况,高顿立即致信MTA总裁要求将该线路延长,进入校园之内,受到包括华裔在内的师生乘客赞许。
●环境之忧
除了交通不便之外,史坦顿岛西侧有一个占地2200英亩、从1947年起运营54年之久的Fresh Kills垃圾填埋场,一度引发岛内居民强烈反弹。
虽然纽约市府已因民怨等缘故将这个一度是全球最大的垃圾场于2001年年初关闭,但在“9·11”事件发生后市府却再次将其启用,曾一度引发岛内民众以及有意搬迁岛内人士对于市府“政策时时变”的担忧和空气、水等质量及身体健康受影响的顾虑,纷纷搬迁出岛,或对入岛居住望而却步。
从2008年开始,纽约市府开始了雄心勃勃的30年Fresh Kills改造计划,决心将这一纽约史上最大的垃圾填埋场改造成纽约史上最大的公园区,届时由东、南、西、北、汇流(Confluence)5大主要公园组成的公园区占地面积将达到曼哈顿中央公园3倍之巨,公园区内将为骑马、山地自行车、皮划艇等体育项目以及社区活动、居民外出野炊等公众活动提供场地。
根据市府计划,Fresh Kills原本的全市垃圾处理功能将彻底取消,仅保留史岛垃圾转化中心(Staten Island Transfer Station),每日处理岛内900吨垃圾,但并不是在本地填埋,而是将这些垃圾打包装箱运至南卡的Republic Services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
市府的计划令不少有意迁往史岛居住的华裔民众看到了曙光,有不少受访民众向记者表示,根据这一计划,史岛将在未来变得更加美丽干净,生活也将更加舒适,如果岛内房价继续维持低位,会考虑在未来几年待垃圾填埋场负面效应减弱后搬入岛内居住。
尽管市府的改造计划大刀阔斧,但目前已经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是否会令这一计划在未来搁浅?经历过市府在“9·11”后重新启用垃圾填埋场的岛内民众甚至担心市府还会背信弃义,再次恢复Fresh Kills地区的垃圾填埋功能,而这也成为部分考虑搬入史岛居住民众的担忧之一。
家住布碌仑南区的琳达(化名)女士曾一度考虑迁入岛内居住,但思量再三后还是决定放弃。琳达认为,史岛掩埋垃圾太多,而垃圾填埋场对土壤、地下水、空气等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不仅严重而且非常深远,短期之内几乎不可能消散;史岛四面环水,在飓风、海啸面前岛内不少区域的民居将不堪一击,去年“艾琳”来袭时的情况已经可见一斑;岛内并没有成熟的华人社区或华人商业区,一旦需要找寻中国特色的美食、生活用品或文化活动都必须离岛前往最近的布碌仑八大道、宾臣墟或者新泽西的爱迪生(Edison, NJ),“太折腾人了”;再加上入岛交通费用高昂,她认为迁居岛内所得到的好处远远无法弥补以上种种不便。
●华社现状
在岛内,尽管华裔居民人数在数十万岛民的少数族裔中已经占据一定比例,但相对于在北部聚居并逐渐南扩至中部I-278州际高速公路附近的非裔社区而言,华裔居民分布较为零散,居民相对较为集中地分布在交通便利的东部近桥社区公园小丘(ParkHill)、中部纽约市立大学史岛学院周边社区以及史岛商业中心(Staten Island Mall)周边地区,其他居民零星分布在全岛各大社区,整体呈现散居以及与多族裔混居的特点。
在布碌仑八大道华社工作并在史岛居住多年的华裔白领林先生认为,不少华裔居民之所以选择入岛定居,就是为了岛内的舒适环境,而岛内虽然总人口不多,但具备各种自然、人文、交通、商业环境的各族裔社区都不难找到,他相信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口味”来选择定居地点。
从上世纪80年代即已迁居岛内的王女士认为,虽然岛内也逐渐出现服务华人需要的商业店铺,但分布并不集中,而且服务种类较少,仅限于极少的餐饮和一家大型超市,并不具备诸如布碌仑八大道、宾臣墟一般能为华人带来生活中各方面的大量便利,更没有曼哈顿华埠所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因此也就无法吸引华人大量聚居。
除了生活便利和文化氛围外,社区治安也一直是岛内居民关注的焦点。在拥有数千华裔居民的公园小丘地区,不少华裔居民都选择在拥有社区围墙及站岗门卫的社区居住。
一位不愿具名的华裔女青年表示,该地区是一个已经被开发多年的成熟社区,但自从区内非裔居民日渐增多后,社区治安开始逐渐变坏,单是日常就不时可见一些非裔青少年三五成群在街头无所事事地踩着滑板高声攀谈闲逛,自己就曾有路过而被他们目露凶光并以粗俗语言戏谑挑逗的经历。
该地区的治安状况也一度引起了地区民选官员的重视,于2010年前往法拉盛华社拜票竞选州检察长的史岛地方检察官邓诺允(Daniel Donovan)曾对记者表示,在发生了系列严重案件后,检方对于该区犯罪极为重视,重拳出击,对几乎每一起罪案都诉以最为严厉的惩罚,从而让犯罪分子闻风丧胆。
而中国文化氛围的构建和华裔社区凝聚力的增强离不开华人的努力。目前岛内两大华人社团则是义无反顾地挑起大梁,担当起生力军的重要角色。
创立于1969年的史坦顿岛华人协会(Chinese American Club of Staten Island)系岛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华人社团之一,由其创办的史岛中文学校在岛内的中文普及和中国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据会长戴日基介绍,该会于43年前创办时岛内仅有约十余户华裔居民,其后华人不断搬迁到岛上,该会目前注册会员家庭已经超过百家。戴日基说,该会秉承增进岛上华人之间的友谊,并向岛内华裔儿童和其他社区宣扬中华文化的宗旨,在1972年该会在其中文学习班的基础上创办了史岛中文学校,并在近年来多次举办“中华之夜”活动,
籍此向外族裔推介中华文化。与此同时,该会坚持举办常规性的活动,如母亲节、圣诞节庆祝晚宴、中国新年、中秋节庆祝活动、厨艺比赛、歌唱比赛,以及各种讲座和传授太极、舞蹈等,增进了岛内华裔家庭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
展望未来,戴日基表示,由于岛内华人以新移民和新迁入的居民为主,该会将在日后更加注重为岛上华人家庭提供各种医疗、福利资讯及申请及其他社区服务。
成立于去年的史岛美华社区互助协会(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Service)是岛内华人社团中的一颗耀眼的新星,处于初创阶段的该会目前已经拥有超过200名注册会员。
该会会长崔如意表示,虽然岛内华裔民众居住较为分散,但华裔居民们对于资讯、生活、健康等各项服务的需求均十分强烈。她强调,创办该会的宗旨就是为了集中有心人士,集其经验、知识和力量,给予有需要的民众以帮助,同时通过资讯服务、生活辅导、课程教授等服务岛内华裔民众,从而促进岛内华人团结,争取政府辅助,最终建立
岛上华人活动中心。
●华社展望
在纽约市各大华社居民人口纷纷“爆棚”的今天,“搬到史岛去”已经日渐成为华社民众关心的一个话题,然而相关的争论也一直存在。除了琳达提到的种种不如意处外,岛内至今没有华人活动中心或华裔老人中心,以外族裔为主的居民构成也令不谙英文的华裔民众产生沟通障碍和生活不便。
尽管各种关于居住环境和人文氛围的争论不绝于耳,还是有不少低调的华人“闷声发大财”,纷纷迁居史岛,一位华裔新移民甚至形容这是“以低于长岛的价格在纽约市享受长岛的居住环境”。
史岛华裔人口在过去10年的增长率为76%,高居全市五大区之首,而搬入史岛居住的华裔民众依然络绎不绝。有人不禁要问,旣然岛内华裔居民日渐增多,岛内会否最终形成华裔聚居区?
回顾曼哈顿华埠、法拉盛以及布碌仑八大道社区等各大华社发展历程,相对集中而繁盛的商业或华人社团往往能带来相关的巨大生活便利和聚居动力,然而这些因素在目前的史岛内部依旧缺乏。
家住史岛中部的华裔居民章女士表示,岛内西部虽有一家华裔经营的大型超市,并有数家亚裔经营的餐馆,但毕竟品种和口味非常有限,未能满足自己对于日常生活的需求,以致于几乎每到周末就需驱车前往拥有不少华人聚居的新泽西爱迪生购物和下馆子。
章女士认为,纽约其他华社都分布在公共交通较为便利的区域,而岛内公共交通最为便利的史岛渡轮码头附近早已成为非裔聚居区,华裔如要与之抢占一席之地恐怕十分不易。她对于岛内形成华裔聚居区表示悲观,认为旣然其他区域并无明显交通便利性,则选择自己喜欢之地进行散居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岛内居民林先生却对形成华裔聚居区表示乐观,他指出,史岛铁路沿线交通亦较便利,而且岛内南部路段沿线也有不少住宅区,目前有大量房屋抛出市场在售,他相信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华裔新移民将逐渐迁入这些地区,在未来数年至十数年内逐步形成华裔聚居区。

默认图片
小留
文章: 146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