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主角我们称她L君吧。2017-2019这三年,我分别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处在艰难的十字路口,不得不做出抉择。当时的我就已经明白,这些抉择会扭转我的人生轨迹,所以每一个决定我都非常慎重,每一个决定都经过我的深思熟虑和辗转反侧,甚至夹杂着无数痛苦和泪水。
华人今年留在美国?还是回国发展?相信面临过这样抉择的朋友,一定刻骨铭心。
哪三个决定呢?
2017——留在美国?还是回国发展?
2018——金融?互联网?Fintech?咨询?兜兜转转,我该去哪?
2019——谈婚论嫁时,买房?还是分手?
先来说说我的第一个决定吧,2017——留在美国?还是回国发展?
2015年国内本科毕业后,我选择了出国读研。2017年我在美国、即将面临毕业,当时,16年毕业的同学们陆续找到了工作,我的身边不乏许多手握BAT大厂、菊花厂、500强offer的同学们,这给当时焦虑万分的我带来了莫大的信心,也带给我很大压力——万一我找不到像他们这么好的工作怎么办?岂不是很丢人?
另一边,很多同届的同学们决定留在美国找工作,包括我的室友。2017年初下半学期的时候,我的室友就开始同时做两份实习,只为能争取到一个美国的工作机会。那个时候我几乎和我的室友没什么交流,因为她一回宿舍就窝在自己的房间里疯狂投简历、练面试,这无形中也给我带来了一种令人窒息的焦虑感和紧迫感。
面临选择一向犹犹豫豫、优柔寡断的我又犯怵了,到底是回到国内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呢?还是留在美国打拼一番呢?
当时的我寻求各方建议、去网上搜寻各种有过留学经历的过来人的经验分享,甚至在uber上碰到一个华人司机也忍不住听听他的看法。
结果,我更加迷茫了!因为,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忙忙碌碌、纷纷杂杂,这世间的重要决定哪能听别人的呀?!最终还是要听自己!
于是,我仔细列了张表格比对我回国和留在美国的各种优劣,想分析清楚到底哪个选择优势更多?
结果是,不分优劣!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理性!当我每在“留在美国”写上一个优点时,我就能在“回国”找到一个对应的缺点,反之亦然。结果就是——两个决定势均力敌。那么问题来了,好比找结婚对象,哪一边的缺点你最不能忍受呢?
来自我理性的答案是——“失去自由”最不能忍。这个缺点列在“回国”这一列。为什么说失去自由?因为我回国会住在父母家里,我的母亲控制欲很强、喜欢各种挑剔我的行为、常让我觉得窒息和烦躁,而且和父母住会牺牲自己支配时间的自由,这对在国外两年已经习惯独自一人生活的我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但是,来自我感性的答案却是——“离家人太远”最不能忍。这个缺点列在了“留在美国”一列。这个点看似和“失去自由”相左,但其实并不矛盾。我是个非常非常恋家的人,除了本科期间的一次美国交换学习以外,22岁之前几乎从未离开家人出过远门。2015年刚出国的时候非常不适应,每每遇到挫折、想起家人就会泪流满面,甚至一和家人开视频都会忍不住哭。后来渐渐适应甚至开始享受独自一人的生活,但是还是会时不时地想念家的温暖。最让我担心的是,万一哪天父母身体抱恙、需要家人照顾,而我远在他乡、不能及时赶回家,怎么办?此情此景每每起都会湿了眼眶。
做决定实在太艰难,每一种决定都意味着另一种放弃。人都是贪婪的,可是没有一个决定能够十全十美。我记得当时偶然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话,“Make small decisions, use your head. Make big decisions, follow your heart.”
那个时候未满24岁、懵懵懂懂的我尚未步入社会,也没有什么复杂的生活阅历,看到这句话仿佛瞬间被点亮了。Follow my heart! 跟着自己的心走!对啊,过往24年里的每一个重要决定,包括专业选择、是否出国、读什么专业去什么国家,不管父母怎样反对,不都是我跟随着自己的想法一路走过来,并且走得还不错吗?那么这一次,也跟着自己的心走吧!
那么,我的心之所向是什么呢?
那时的我头脑简单得过分。17年上半年,我被一个男人迷得神魂颠倒、日思夜想。那年的自己感情经验并不丰富,容易受荷尔蒙驱使。16年底一次在美国的偶然相遇让我对他一见钟情,以为遇到真爱。两次见面后,他虽然回国,但我仿佛活在中国时区般每天在微信朋友圈上跟踪他、捕捉他的一点一滴。那段时间真的是为爱痴狂,愿意为他写诗、为他流泪、为他心碎。
理性的时候,觉得回国当然不能因为他,更何况,回国后也是异地,真的就能在一起吗?
感性的时候又觉得,倘若不回国、万一错过真爱怎么办?岂不是要抱憾终身?
就在我犹犹豫豫、进退两难时,内心的声音在说:“回去吧!工作可以再找。真爱却难再寻觅。”
受这段折磨我许久的暗恋催化,我终于,下定决心,回国!
做完决定,事情似乎变得简单轻松许多。我只需一门心思准备回国找工作即可。而且,我也终于可以将确定回国的消息分享给他,并暗自打算在回国后去他的城市见他。
回国还是留下来?这个对大多数面临毕业的留学生来说无比艰难的决定,似乎就在这想见一面暗恋之人的荷尔蒙催化下,看似潦潦草草地决定了。其实,理性分析过后也是完全支持这一决定的。回国能有更多的家人支持,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在国外,无比自由的代价是仿佛溺水般的孤独感。
17年5月毕业回国后,我第一个做的决定就是定机票、去他的城市见他。他比我大5岁,在金融行业工作,他的工作多少影响了我之后找工作。我当时甚至愿意搬去他的城市工作。
回头看看,之所以说当时的我非常幼稚,是因为那个时候的自己生活经历太简单、没有经历什么大风大浪,一路学生时代走来,基本上都是付出就有回报、且回报还不错。可是,当真正走出象牙塔、走入社会却是两番风景,不可控因素实在太多。
如果你问我,现在和那个男生怎么样了?后来去了哪里?找了什么工作?回国后有没有后悔这个决定?
第二位主角我们称她为M君吧。今天随便说说回国鸡毛蒜皮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我们春天因为婆婆又一次住院手术,决定彻底海归。疫情前每年回国过暑假,疫情期间,不知道老人是的确年纪大了,还是心理因素多一些,或者两者都有,双方四个老人轮流住院。春天的时候,已经婆婆一年中第二次住院了。这次住院是最终刺激我们做出海归这个决定的原因。一切又好像注定的一样,正好有一个还算可以接受的offer, 所以就这样两个月内卖房卖车打包行李,回国了。
二十几年前来美求学,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文化,苦却甜,有奔头啊。年轻时候,一年之中搬个三次家都不觉得是个事儿。如今人到中年,虽然一个“归”字似乎是说我们回到了属于自己的环境,可其实呢,回国要面对的文化差异也是很巨大的。我是被撕裂的一种人。或者说,精分的一类人,属于第三种文化。又或者哪种都不属于。
我自由散漫,不喜欢别人指手画脚,最讨厌家人亲戚没有界限八卦窥探,可以因为父母过界的言论和干涉行为,一个月不联系的。和公婆关系也是客客气气,相敬如宾。但是,该承担的责任,总要承担。我们出国二十多年,享受了自由,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风景,我的心里没有墙,对于任何人和文化,都只有深深的尊重。
是的,尊重。这两个字是我人到中年,感触最深的。我总是提醒自己,可以不理解别人的种种,但是要尊重。如今这个版上各种言论攻击。大可不必。海归的,不归的,都有自己的原因。没有人可以去百分百了解。也没必要去希望别人理解或者理解别人。尊重各自的决定,就好。
如今回来两个月了,因为我的微信在国外申请的,很多时候还是有不方便的地方。好在有了国内的电话,又弄了一个微信。虽然麻烦些,但是各种健康二维码和付款,都已经没有问题。这个过程有些长,有些繁琐。但是,我骨子里就是个只在乎自己今天是不是舒适的屁民而已,高而深层次的东西,我不去想不去评论。无论在太平洋的哪一边,我都是个只知道过自己日子的韭菜,改变不了风向,就随风而动,仅此而已。
刚开始叫了很多外卖,最近一周终于开始做饭。外卖方便,但是味道也就将就。满大街的外卖小哥。很辛苦。偶尔新人外卖小哥会要求我给我个好评。我现在都已经自觉的每次都给好评。大家讨生活,真是不容易。前些日子,刮台风,外卖照送,我费了好大劲搞明白美团京东等等外卖送货app都是可以打赏的,就逐一给小哥打赏。
我回来这段时间,从来没有遇到哪个人因为我们从美国回来而对我们怒目而视的。两个孩子走哪儿都哇啦英文,很难隐藏海归的身份。一开始,我也会担心会不会有人不喜欢我们这些回来的人。可是时间久了,没有人对我们有任何不友善的言行。小区物业人员也都很照顾帮忙。去过两次医院,几次出入境管理局,银行,等等,遇到的各种服务人员态度也都不错。会有一两个不耐烦的人,但是绝大部分的人都很热心态度良好。
回来之前还担心过交通安全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害怕孩子们习惯了美国行人是老大这种。但是,上海,还是都非常遵守交通规则的。过马路还是要注意,因为这边左拐和行人是一起的,但是车都还是让人的。坐过几次地铁,还遇到给孩子让座的人。我今早上散步的时候,特别数了一下戴口罩的比例,路上的人,十个有七八个戴口罩。进入室内,全部都自觉戴口罩。上海的天气,只要出去,不动,都是一身汗。更不要说戴口罩,会多热了。但是人人都很自觉。短短的两个月而已,如今我还是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需要适应,都是鸡毛蒜皮的生活,看似都是小事情,但是却很影响心情。只能慢慢来。我们回来两个月还没能见上老人,因为上海前一阶段被列为中风险,前天刚降为低风险,昨天又出一例本土。各种政策也不建议离沪,老人也不愿意担风险过来。还在观望十一假期要怎么安排。所以不要问我各种隔离政策是不是对,我没想法,我就是一个啥都改不了只能入乡随俗的屁民。至于你,怎么想都对。没啥可说的了,就祝大家都安好吧。
辅助说明: 关于【华人热题】板块,是华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是华人群体活跃于网上的标签。华人ABC不是引路人,只是话题的跟随者和关注者及支持者。并不意味着华人ABC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涉及版权或隐私等问题,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修改或删除相关文字,确保您的权利!